廢水運營調(diào)試經(jīng)驗的40個問答
1、用A-O法處理含有氨氮的污水,以前運行正常,最近經(jīng)常在回流沉淀池出現(xiàn)污泥厭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現(xiàn)象,污泥流失,影響出水水質(zhì)。如何解決?
2、目前處理規(guī)模為4萬噸/日,有兩個濃縮池,設計污泥量為5600kgDS/d,污泥負荷為50kgDS/m2•d。但因施工造成兩個池的進泥和出泥不平衡且極不容易調(diào)整。經(jīng)常造成一池污泥過多發(fā)生厭氧并導致濃縮機負荷過高燒壞電機。
前段時間,在一個濃縮池故障不能及時排除的情況下,采用單池運行,污泥量在4000kgDS/d左右,污泥負荷為61kgDS/m2•d。在此負荷下運行,該池沒有出現(xiàn)因負荷過高而導致濃縮機故障。單池運行比雙池運行管理簡單且出泥穩(wěn)定。試問,濃縮池的最高負荷可達多少?最佳的范圍又是多少?
5、AB法A段如何控制?是從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給A段連續(xù)回流嗎?SV30應控制在多少?是5%-10%嗎?
6、如果一家污水廠運行一兩年處理效果沒達到較佳狀態(tài),那是不是應該考慮重新培菌(換泥)?換泥跟開始時的培菌有什么不一樣呢?
8、請問有關(guān)接觸氧化池的下例問題。
(1)接觸氧化池在放空時,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時間?
(2)當接觸氧化池處理能力下降時,要不要投加營養(yǎng)?
(3)對于泡沫,加煤油消泡你認為有效嗎,若有效通常要加多少?
答:三個問題回答如下:
(1)接觸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長的問題,而是要避免軟性填料曬干而板結(jié),板結(jié)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難再伸展開,要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
(2)接觸氧化池處理能力的下降應從多因素考慮,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會嚴重影響處理能力,還要注意池放空時只能緩緩放,否則掛有大量生物膜的軟性填料架會倒塌或變形;
9、本廠近一周的進水、出水及生化池各數(shù)據(jù)平均如下:
進水:BOD:253;COD:810;PH:7.9;SS:286;色度:32倍;氨氮:28;總氮:64;總磷:6.0;
出水:BOD:4.8;COD:74;PH:8.1;SS:12;色度:8倍;氨氮:7.6;總氮:22.8;總磷:1.02;
生化池:MLSS:4200;MLVSS:2340;SV%:47.2;污泥指數(shù):118.9;泥齡是35天。
采用的是改良型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目前的進水大約只有2.5萬t/d(設計是5萬t),80%以上是工業(yè)廢水,另有少量高濃度的垃圾滲濾液。工藝流程是曝氣沉砂池-后生化池-后二沉池,沒有設置接觸池與水解池。生化池是鼓風機供氣,深水轉(zhuǎn)碟曝氣,連續(xù)進水時溶解氧達不到1mg/L,停止進水后溶解氧緩慢上升至4-5mg/L左右。進水的嚴重超標及構(gòu)筑物的缺陷,導致了生化池的負荷很高,且污泥濃縮池很小(180m3),有相當部分剩余污泥重回到進水泵房去。
現(xiàn)在問題是:(1)二沉池在進水后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活性污泥懸浮顆粒,是靜沉時間不足還是難以沉淀?
(2)3個二沉池均發(fā)現(xiàn)聚集的紅蟲(水蚤),水蚤好像是處理水質(zhì)好的表現(xiàn),是不是因為污泥濃度高導致大量繁殖?
(3)二沉池有時發(fā)現(xiàn)有薄薄的一層飄泥,是不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生化池曝氣不足?還是污泥回流不及時?
(4)二沉池三角堰板上容易青苔或是藻類滋生,有什么方法克服?
(5)認為污泥已老化嚴重,要將MLSS控低為3000-3500或更低些,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降低泥齡,這樣生化池的耐沖擊會不會下降?出水水質(zhì)會不會上揚?
10、石油化工廢水兩級生化處理,一級是圓形完全混合式曝氣池,二級是推流曝氣池,一級DO0.2mg/L,二級DO5.0mg/L。這段時間一級生化進水pH8.0,出水6.5,二級生化后pH5.78,超出指標6-9的范圍,這是怎么回事?
答:一級DO低很正常,因為污泥負荷高,一級pH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負荷太高發(fā)生酸化,二級出水pH下降可能是硝化反應消耗堿度造成的。
11、氨氮的去除,除了要有充足的碳原和足夠長的污泥齡和保證足夠的回流,回流是回流好氧池出水還是二沉池底部回流?我現(xiàn)在調(diào)試氨綸廢水,原來設計回流好氧池出水,可實際上是,若回流量達一倍時,就不能保證前邊缺氧池的厭氧環(huán)境,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會好些,是否正確?
答:根據(jù)介紹應該是前置反硝化,需回流好氧池的出水和二沉池污泥。若回流量達1倍時,就不能保證前邊的缺氧池的厭氧環(huán)境是不妥的,缺氧區(qū)不等于厭氧,DO小于0.5mg/L就可以。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也是有道理的,這樣可防止缺氧區(qū)DO大于0.5mg/L。
如果好氧區(qū)DO在1左右,出水回流量在一倍時,缺氧區(qū)DO仍大于0.5mg/L時,不能再降低好氧區(qū)的溶解氧,也不要隨意減少出水回流量(進入缺氧區(qū)的硝酸氮會少),此時可在不影響二沉池泥水分離效果的前提下,減少二沉池出泥量,將池內(nèi)污泥層升高,使污泥在二沉池內(nèi)的停留時間增加,使之處于缺陷氧或無氧狀態(tài),這樣也有利于避免缺氧區(qū)DO上升。
12、(1)最近車間試車,造成進水很不正常。昨天COD有6000,而設計只有600。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使出水盡快恢復正常?
(2)最近空壓機房的風壓有8公斤,而又沒裝減壓閥,他們解釋曝氣管的流量閥一樣可控制壓力。請問一下,是不是風壓過高造成的曝氣不均?
答:進水COD大于設計值的十倍是無法達標的,應增加供氧量,減少排泥量或不排泥,目的就是控制好污泥負荷和供氧量。但要注意:減少排泥量或不排泥是暫時的,當經(jīng)過一個反應時段后(至少半天)就應該加大排泥量。
14、老裝置改造用來處理氨氮廢水。采用水解+厭氧+兩級好氧(接觸氧化工藝)。污水回流到水解池,污泥回流到厭氧池(缺氧池),如果加大回流,水解池污泥流失很快(水解池由黑變清),并且后面的厭氧池溶解氧可達0.7。
為此嘗試沉淀池底部回流(通過放空管回流),由于回流量限制,氨氮的去除率不理想。請問:前置反硝化工藝,通常是回流的是好氧池出水還是沉淀池出水?
15、現(xiàn)在用SBR工藝處理醫(yī)院污水,目前已經(jīng)投放生活污水和回流污泥(經(jīng)過帶式污泥機出來的污泥1000斤),在鼓風的時候就在十分鐘左右出現(xiàn)大量的白泡沫,水量大概有120m3,是不是進水量大和濃度高呢?下步工作需要什么準備?微生物怎樣培養(yǎng)得更好?如何去控制鼓風時間?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何去解決?
16、采用厭氧-水解-一級好氧接觸氧化-二級好氧接觸氧化工藝。進水COD在1000mg/L以下;進水氨氮50mg/L;BOD5/COD在0.35以上。出水氨氮無法達標,如何解決?
17、為什么你說“BOD5/COD在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
18、CAST工藝處理城市污水,BOD在80左右,MLSS在4000mg/L左右,目前DO在反應時控制在1.0~3.0,有時DO會超過3.0。現(xiàn)在污泥灰份較高,在恢復時應具體注意那些方面,大致控制參數(shù)是多少?以上的參數(shù)有什么不妥?
19、廢水硫化物高若用濕式氧化法,要是生成硫酸怎么辦?這樣對管壁有腐蝕作用,可能造成管壁塌陷,是否讓硫化物沉淀較好?
20、所加的干污泥量與什么有直接的關(guān)系,初次培養(yǎng)應該加多少?
答:接種培養(yǎng)法要多少泥只能是大概的范圍,關(guān)鍵還是要經(jīng)驗,否則接種的泥最多也沒用。
21、采用A2O工藝,現(xiàn)在總磷去除還可以,但是氨氮一直沒降低,調(diào)試已經(jīng)有三個月了,曾有文章說不用內(nèi)回流也可以降氨氮,而我們的內(nèi)回流不好控制,幾乎沒有,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氨氮?
22、接觸氧化裝置生物膜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生物膜形成后又會脫落,如何解決和避免呢?
23、腈綸廢水較難處理,用什么處理工藝合適?
24、接觸氧化池是否用按填料空隙率計算水力停留時間?如何計算?
25、垃圾滲濾液水解酸化階段會不會出現(xiàn)COD升高現(xiàn)象呢?大分子水解為小分子,原來水中有些大分子無法被重鉻酸鉀氧化,而水解后卻可以。
答:確實有可能原來不能被重鉻酸鉀氧化的大分子有機物通過水解酸化后能被氧化了,但水解酸化池出水COD還是不會升高的,理由是:
(1)重鉻酸鉀法測定COD時,有硫酸銀作催化劑,可氧化95%以上的有機物;
26、(1)用蒸餾滴定法測氨氮時,餾出液呈現(xiàn)黃色,影響滴定終點,不知道是為什么,怎么避免或者排除干擾。
(2)好氧污泥濃度的測定時,是取10ml沉淀了半小時的污泥,還是取10ml水和污泥的混合物沉淀后測定。好氧污泥濃度一般控制在多少是正常的。
(3)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濃度一般是多少為正常的。
27.問:在春節(jié)期間,卡魯塞爾2000怎么運行?
28、UNITANK系統(tǒng)其主體為三格池結(jié)構(gòu)(三個池可分為左邊池、中池、右邊池),三池之間為連通形式,每池設有曝氣系統(tǒng),采用機械表面曝氣,并配有攪拌,外側(cè)兩邊池設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裝置,兩池交替作為曝氣和沉淀池,污水可進人三池中的任何一個。現(xiàn)工藝運行分兩個主體運行階段,第一主體階段運行步驟如下:
(1)污水先進入左邊池,同時左邊池進行厭氧攪拌,攪拌時間為1小時。中池好氧曝氣,右邊池做沉淀池出水。
(2)污水繼續(xù)進入左邊池,左邊池停止攪拌,進行好氧曝氣,曝氣時間為3.5小時。中池始終好氧曝氣,右邊池還做沉淀池出水。
(3)左邊池停止曝氣,靜沉,靜沉時間為1小時。污水由進左邊池改進中間池。中池始終好氧曝氣,右邊池還出水。第一個主體運行階段(共6小時)結(jié)束后,通過一個短暫的過渡段(0.5小時反沖洗),即進入第二個主體運行階段。第二個主體運行階段過程改為污水從右邊池進入系統(tǒng),混合液通過中間池再進入作為沉淀池的左邊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過程相同。以上工藝在我廠已運行兩年,該工藝在脫磷除氮方面存在著一些漏洞,即在各個主體階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沒有經(jīng)過一個完整的厭氧—好氧過程,排出的水其實以好氧水為主。
另一方面現(xiàn)工藝在厭氧—好氧段時間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時間過長。對此,以第一主體階段為例:污水先進入左邊池進行厭氧攪拌,厭氧攪拌一段時間后污水改進入中間池,左邊池停止厭氧攪拌改好氧曝氣,這樣左邊池就好象被“鎖定”一樣,能盡可能完成硝化反應。其后左側(cè)池停止曝氣,作為沉淀池。然后進入第二個主體運行階段,污水流動方向由右向左,運行過程相同。
實踐了一段時間,碰到的問題是其中一邊池被“鎖定”曝氣、而中池改進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終推流到另一座沉淀池的邊池,結(jié)果中池的污泥濃度極低,而沉淀池的邊池污泥濃度很高,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釋放。對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況,想請教下面問題:
(1)該建議對現(xiàn)行的工藝合理嗎?(2)建議中能解決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嗎?(3)現(xiàn)行的工藝厭氧—好氧段時間分配合理嗎?
答:三個問題回答如下:
(1)該建議比現(xiàn)在的運行模式合理。但要作些調(diào)整,即在鎖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長左池進水的時間,相應減少中間池進水的時間,這樣更合理,理由從下條可知。
(2)左池進水的時間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調(diào)整前的多,可以使中池進水時間結(jié)束時的污泥濃度比現(xiàn)在的運行模式多。
(3)至于厭氧好氧的時間是要根據(jù)脫氮除磷效果要通過試驗來定的。無論左池和中池進水時間如何調(diào)節(jié),二池總的進水時間是不變的,中池進水時間增加而左池進水時間減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樣的,但流過去的污泥絕對量會減少。當然各池的污泥濃度不可能平衡,這是交替式曝氣池的特點。
29、微生物鏡檢時怎樣計數(shù)?用10×的物鏡,16×的目鏡,即總放大倍數(shù)為160倍,在總放大倍數(shù)160倍下的一個視野看到3個鐘蟲,那在1平方厘米中有多少鐘蟲?
30、處理的是造紙廢水(麥草制漿),采用卡魯塞爾氧化溝,但現(xiàn)在氧化溝的污泥沉淀性很不好,SV30很差,這是何原因造成的?
答:造成原因可能是因為為了滿足供氧量,不得不使曝氣機高速運行,把污泥打碎而使沉降性能更差。這類廢水適宜鼓風曝氣法,采用推流式,目前的辦法是盡可能避免曝氣機長時間高速運行,控制污泥濃度,回流比盡可能小,以避免沉淀池上升流速過快。
31、三槽式氧化溝側(cè)溝排泥有優(yōu)點,但同時又有致命缺點,即像SBR工藝一樣會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濃度高而后期排泥的濃度非常低。從而造成對后續(xù)的污泥處理工藝的不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統(tǒng)復雜,要借助不可靠的儀表或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來完成。
32、三槽式氧化溝是如何交替排泥的?是實測曝氣池污泥濃度進行切換還是根據(jù)進水濃度預測切換?
33、三槽式氧化溝運行模式如何編程?如何確定各階段的運行時間?
答:由于一個運行周期內(nèi)的前3個運行階段與后3個運行階段的運行狀態(tài)相同,設定時僅考慮前三個階段就可。
如:A、B、C三階段的總時間為4小時,應先確定C階段的時間,這個階段以沉淀為主,假如停止曝氣后將作沉淀用的側(cè)溝的混合液在1小時內(nèi)能使泥水分離完全,則C階段的時間就定為1小時;
A階段是生化反應的主要時段,其運行時間應大大長于B階段,經(jīng)A階段運行后,大部分生化作用已大部分完成;
34、采用卡魯塞爾氧化溝2000型工藝的城市污水處理廠,規(guī)模8萬t/d。運行中NH3-N去除不理想,2月份進水NH3-N平均為32.35mg/L,出水為25.99mg/L,是否提高好氧區(qū)的DO值,就能降低NH3-N值?
35、卡魯塞爾氧化溝的水力設計目前在國內(nèi)還是一個尚未充分探討的課題。主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如機械設備(特別是表曝機)的機械和水力性能(如曝氣葉輪形狀、轉(zhuǎn)速、浸沒深度等)及其運轉(zhuǎn)中輸入水中的能量(該能量在充氧、推動和攪拌上還存在著一個分配關(guān)系);還有氧化溝具體的布置形式和溝體設計如渠長、寬和水深、導流墻的位置、形狀、是否偏心設置等。
將所有這些因素(可能還有上面沒有提到的)綜合起來,才能得出卡魯塞爾氧化溝中的具體水流形態(tài)和有關(guān)參數(shù)(如流線、湍流程度、斷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由于此問題非常復雜,不知對卡魯塞爾水力設計方面有何建議?
36、能否告知三溝式氧化溝運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項以及他的局限性。
答:需注意的事項很多,首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好運行周期的時間,然后確定周期內(nèi)各運行階段的時間。
運行階段應先確定C階段段時間,因為C階段是泥水分離時間。還要調(diào)整好轉(zhuǎn)刷的浸沒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動力,池內(nèi)的所有轉(zhuǎn)刷的浸沒深度要一致。轉(zhuǎn)刷的浸沒深度應在靜止狀態(tài)下通過出水堰門來調(diào)節(jié),即在氧化溝進水而不曝氣的狀態(tài)下用出水堰門的升降來調(diào)節(jié),當轉(zhuǎn)刷處于合適的浸沒深度時,出水堰門的開度即為轉(zhuǎn)刷運行時的開啟限位。
二條側(cè)溝的所有出水堰門開啟狀態(tài)下的限位應該基本相同。應該根據(jù)廢水的特性和本裝置的實際情況,通過試運行來確定日常運行的最佳模式并輸入可控編程器,進行運行控制。
當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應該及時調(diào)整運行模式,如:因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溝泥水分離困難使出水帶泥時,應該增加C階段的時間,相應減少其它階段的時間。二條側(cè)溝出水堰的開閉狀態(tài)是根據(jù)設定的工藝要求自控的,半個周期二條側(cè)溝的切換中,在預設定時,原出水溝的堰門應在另一預沉溝的出水堰門全部都開啟后再關(guān)閉,以防原預沉溝在出水的初始時間漂泥。
37、污水處理站已經(jīng)運行了近六年,近兩個月發(fā)生的污泥膨脹一直無法有效的控制,工藝為ICEAS,沉降比為60到90多,但是絲狀菌一般,曝氣時間一般根據(jù)水中溶解氧量來控制,達到5.0到5.6停止曝氣;主要污染物為乙醇,時常會造成瞬時沖擊,請給予意見?
38、有兩條卡魯塞爾氧化溝,設計日處理量8萬t,現(xiàn)在只運行了一組系統(tǒng),日處理量4萬t,年后將啟用第二組系統(tǒng),用一號系統(tǒng)的污泥對二號系統(tǒng)進行污泥培養(yǎng),請說說具體如何操作?
39、請從實用性角度談談對污水處理行業(yè)的自控技術(shù)的看法,比如說是卡魯塞爾工藝呢?
答:生化處理工藝方式很多的,要看什么工藝,如果是傳統(tǒng)鼓風曝氣活性污泥法,就沒必要自控,只要有液位保護控制和泵等設備的手動遙控控制就可。
40、現(xiàn)在是檢測2個池,1號是有種泥接種的,但是1個月下來鏡檢時只發(fā)現(xiàn)大量草履蟲,發(fā)現(xiàn)鐘蟲的幾率基本沒有,最多再加上幾條線形蟲;
2號沒加種泥,然后進水曝氣,一個月后鏡檢時發(fā)現(xiàn)了大量鐘蟲和一些草履蟲等其他細菌,但是2個池的污泥含量都很少。
請問現(xiàn)在怎么培養(yǎng)1號池的細菌,怎么增加污泥含量?還有就是曝氣池里的溶解氧很高,一般都在9-11之間,6以下的很少,難得出現(xiàn)幾次,鼓風機已經(jīng)開的最小了,而2號池的溶解氧更高,一般都在10-12。
答:二池的情況類似,是營養(yǎng)不足和曝氣過度引起的,污泥處于不斷增長又在不斷自身氧化的狀態(tài),所以要嚴格控制曝氣時間,如果無法增加污泥量,只能采用間斷曝氣,還有營養(yǎng)比的控制等問題也要注意。
Recommended Posts
-
In recent years, the hygienic condition of dental unit waterline (DUWL) ha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many local standards have been introduced. For example, Beijing issued "DB11/T 1703- 201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Waterway Disinfection of Or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Units" on December 25th, 2019, while Zhejiang Province issued "DB33/T 2307-202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of Dental Waterway Systems" on January 29, 2021. In fact,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issues related to waterway pollution in dental treatment units much earlier, and have made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andard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is regard as follows: Foreign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waterway of dental treatment units In 1996, the American De...
comment